第两百三十八节 嘉庆中兴(2 / 2)

八旗制度在恢复全盛之后,还继续发展。

大量读书人来到伊犁,嘉庆重组了六部。形成了旗官管旗务,六部管政务的局面。甚至随着一大批太监的到来,他的内务府都更像过去的内务府了。

政治上形成了中高低搭配的层面,比太宗时代,六部虚有其表,与各旗王公争权夺利不同,现在嘉庆的六部可是实权部门。由于一百多年的汉化,旗人王公早就接受了六部制度的辖制,认为这是朝廷体制。而且由于是溃败中重建,伊犁也没有出现实权的王公,各旗的都统都是皇帝任命的官员,不是过去的诸侯。现在皇帝通过六部,管理各旗的钱粮,任免各旗的官员,形成了从上到下皇帝集权的状态。

跟中原的六部制度不同的是,八旗的六部,是建立在八旗之上的管理机构,是皇帝跟八旗之间的一个权力机构,上接皇权,下接旗民;所有的旗官,并不是科举出身的文官,而是文武一体的牛录额真、固山额真。这些旗官既管生产,也管打仗,还管户口,一官多用。

如同中原的乡村自治,用乡绅将百姓牢牢的固定的土地上,嘉庆用这些旗官将旗人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地方乡绅可以组织老百姓开荒,修路,组织乡勇自卫,剿匪,这些旗官也可以。

通过对比,嘉庆并不觉得自己创设的制度,是对祖先的完全模仿,而是跟中原的体制相结合的产物,这让他觉得并不野蛮,他认为这跟中原体制是一体的。

由于生产发展,政治稳定,人丁滋长,嘉庆治下的文官们,甚至又开始歌颂起盛世来,说嘉庆已经中兴了!武将们则一直想要对中原用兵,与大周争天下。

只是败了要怎么办?

这几年嘉庆依然咬着牙向昆仑奴国送人,尽管他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明白,德楞泰对他说了慌,昆仑奴国的情况并没有他说的那么好,虽然昆仑奴不强,可远隔万里,水土不服却要了很多人的命。最早跟德楞泰去的那批人,三千人中活下来的竟然只有两百多,十不余一!

可德楞泰没有告诉死人的情况,一个劲的说哪里土地肥沃,牛羊众多。这让嘉庆对德楞泰起了异心,可他很快就理解了,他相信德楞泰没有反意,只是德楞泰在哪里太苦了,所以他要嘉庆的支援,所以不敢说实话,避重就轻,回避了死人的问题,夸大了收益的情况。嘉庆自认为是一个仁厚的人,所以他宽恕了德楞泰,继续派人去开拓。他需要为祖宗社稷留一条后路。

嘉庆自己也派了心腹人马去了昆仑奴国,还是他最信赖的太监,这些人通过大周的商人不断的送回来真正的情况,嘉庆确认这几年死人变少了,大家习惯了哪里的水土,开拓的土地变多了,因为嘉庆派去的移民越来越多,而且他们还开始抓昆仑奴做包衣,帮他们种地,现在最基层的佐领都有一定数量的包衣奴才,也有大量的庄田,甚至个别条件好的普通旗人也有包衣,脱离了劳动。

八旗制度的动员很快,因为官员从牛录佐领到六部尚书,是线性结构。尤其是这些基层的官员设置,让十户人就有一个官员,这个佐领掌管着田簿、户口等等信息,基本上不可能隐匿,嘉庆下令,十八到二十岁的丁口全部武装起来作为辅兵,各旗还有脱产的战兵,这些甚至都不用集合,因为他们一直就驻扎在京师伊犁城。

一番动员之下,嘉庆的总兵力达到了三十万人,其中脱产战兵十万,辅兵二十万,全部装备俄制步枪,向前线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