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节 骄兵必败原理(2 / 2)

周琅看待失败相对客观,战败暂时只局限在前线,俄国人从伏尔加河、顿河顺流而下,这一带本就不在中国的控制下,俄国軍队调动,既有兵力优势,又是本土作战,只不过是驱逐一批中国保护铁路沿线的前锋而已,并不困难。

双方真正的战斗,其实发生在乌拉尔河两岸,俄国跟中国的界限,就在乌拉尔河,亚欧分界线上,因此这场战斗才是真正的交战,在之前,都算不上什么真正的战斗。这场战斗,中国失利了,这才是真正的失利。

战斗吗,有胜有败,什么结果都不奇怪。周琅并没有如民间那般震动,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合理的结果。因为俄军占有绝对优势,中国軍队在这里的兵力比不上俄军,从内地调动的主力軍队大多没有到位,在这里布防的,主要是哈萨克地方的边防部队,以及从俄国退却回来的先锋部队,那批打着包围铁路资产进入俄国境内的轻骑兵。

这只轻骑兵的作用,其实主要就是逼迫俄国率先宣战,将战争的责任推给俄国人。而边防部队,就是哈萨克省的辅兵,兵力有限,火力不强。遭遇失败,实属正常。

这一点軍队方面,倒是比民间理智的多,他们并没有在乌拉尔河进行重点布防,因为这条河过于平缓,不利于防御,背后则是低矮的图尔盖高原,这是一个桌状高原和平顶残丘,也不具备太强的防御地利。但稍微往后收缩,进入哈萨克丘陵,背靠巴尔喀什湖地形就有利多了。

背后是巴尔喀什湖,连通伊犁河谷地,北边是俄国的西伯利亚平原,右边有额尔齐斯河上的一系列要塞,伊犁河往南,就能退守天山,这里的地形,更容易构筑立体防线。所以軍队选择在这里设防,遭遇俄国突然打击之后,在兵力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立刻放弃外围松散防线,向哈萨克丘陵收缩,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可是軍队相对理智,难道他们就不骄傲吗?

中国軍队也极为骄傲,甚至是傲慢,目前军中高层主要是拿破仑战争中派往西方留学的那批将领,当年派去了三千人,回来了两千人,这些人在这些年中,受到周琅的重点扶持,把持了军中的大多数要职,周琅则通过他们,全面改革了軍队。

这些当年跟拿破仑的法军一起战斗的时候,就一直在享受胜利,一直在接受胜利经验,却严重缺乏失败的经验,回国之后,他们的国家给他们提供的物质力量,远胜拿破仑帝国,他们更是没有遇到敌手,初次上阵就是挫败拿破仑都没有打败的俄军;再一次大战,就是十几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了,但那场战争,中国是在英国已经战斗了数年之后参战,也只打了一年时间,就结束了战争。胜利来的太过机巧,更让人容易产生轻忽之心。

哈萨克防线的设立,也不是这批人主持的,而是老一代没有退役之前设立的,这里的地形确实适合作为跟俄国战争的首道防线。

他们也按照前辈的设计,收缩了兵力,等待援军和补给。但当援军抵达之后,他们就急不可耐的发动了反击。

他们以10万战兵和3万陕甘辅兵,1万哈萨克辅兵以及6万哈萨克地区动员起来的乡兵,总计20万兵力,决定发起一场反击,在图尔盖高原南方的半荒漠草原地带,跟俄军展开大会战。

这次的失败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大败,彻底惊醒了軍队,震撼了国人。刚刚还在怀疑初战失利的国人,当初对自己有多迷信,如今对俄军就有多惊惧,历史上异族部落带给中原民众的心理阴影,渐渐开始复苏。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下一场战斗的结果。

他们心中开始怀疑,真的能轻松胜利吗。迷信容易建立,也容易崩塌。他们之前有多迷信国家的无敌,如今就有多震惊敌人的强大。

周琅听不到这些来自民间的心声,但市场很快就出现了反馈,坚挺的国债开始下跌,并不是爆跌,但已经说明坚信国家无敌的信念,在某些人种开始动摇了。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周琅反而松了一口气,他也不想看到失败,不过这场初期就遭遇的大型失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总比在中后期的失利更容易挽回。

哈萨克丘陵之战的大败,甚至让之前松懈的官员态度都开始反转,他们开始紧张起来,不再轻视对手,却矫枉过正,有些太过于畏怯了。

这时候官员们发现,之前表现的审慎的皇帝,却显得有些冒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