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岂有半途而废之理?</p>
张顺在看完了广惠渠渠口以后,又让张缙彦带领众人往那“吊儿嘴”走一遭。</p>
等到张顺走近山中一看,这才明白这“吊儿嘴”究竟是如何形势。</p>
原来所谓的吊儿嘴,竟是泾河出山口上游峡谷里的一座山包。</p>
其处河水淼淼,水量颇丰。</p>
“故老相传,打开吊儿嘴,灶房旮旯都是水。”</p>
张缙彦不由指着那山包对张顺道:“由此向北,开凿石洞,不及里许,估计数年而成。由此引泾水灌溉,以利万世!”</p>
你特么逗我?</p>
张顺闻言差点笑出声来,那广惠渠历经一十七载,不过开石渠二百七十九步,石洞二百八十八步,两者相加尚不及一里半的工程量。</p>
你现在告诉我挖穿这个直径一里多的山包,数年而成?</p>
好歹张顺前世是建筑行业出身,对工程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p>
如果搁前世,直接上机械和炸药,莫说这一个小山包,你就是让他把整个张家山给平了,只要资金到位,一切都不是问题。</p>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别说盾构机,就是连挖掘机、残土车都没有,你拿什么开凿这一里多的山洞?</p>
就是依托人力,耗费近二十年光阴把这山包挖穿了,焉知泾水不会继续下切,再度废弃?</p>
“不成,不成!”张顺摇了摇头道,“白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过数十年又是一广惠渠矣!”</p>
“若是构筑大坝,则能彻底解决水位问题,但是又怕淤沙。”</p>
“那如果建立围堰,用束缚水道的办法来抬高水位呢?”</p>
“也不成,河水愈急,下切水道愈快!”</p>
“等等,一抬一切?”</p>
张顺不由灵光乍闪,竟然径直蹲在地上捡了块石子在地上写写画画起来。</p>
前世上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述过中国古代一个经典的水力工程都江堰。</p>
由于年月日久,其中细节张顺几乎全忘了。但他却记住了都江堰的一个基本原理:“四六分水,二八分沙”。</p>
实际上由于地理、地势不同,哪怕张顺知晓其中所有的细节,也未必能再复制一个都江堰出来。</p>
但是张顺却从其中借鉴到一点东西出来。</p>
既然河水快了下切,河水慢了淤积,那如果河水不快不慢,形成冲淤平衡呢?</p>
正当张缙彦等人一脸莫名其妙,看着张顺写写画画,说着似懂非懂的话来,一时间都懵了。</p>
正在这是时却突然听到张顺问道:“这广惠渠哪一年正式通水灌溉?”</p>
“成化十七年建成,距今约一百五十余年。”张缙彦掰着手指算了半天道。</p>
“一百五十年计下切六尺有余,每年计下切四分。竟然下切如此厉害,难怪广惠渠百五十年而废!”张顺得到了数据,口算了一遍,不由摇了摇头苦笑道。</p>
“其理我已经尽知矣,解决之道在河而不在渠,若是尽在渠口作文章,哪怕再耗费五县百姓近二十年,也是枉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