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到宫廷后,袁世凯按着李鸿章的授意,对李罡应和闵妃的关系进行了调解。
他说,已经查明,当年大院君没有参与任午兵变。他当时所以出面,是受兵变者的胁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高宗李熙。
还说了,李罡应在平定任午兵变中,为天朝大军的平定叛乱,暗中给提供了很多方便,否则平叛也不会那么顺利。并指出,这次大院君回国,是清的安排,保证大院君的安全,是清对朝鲜的要求,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会对宗藩关系造成影响。也就是警告闽妃集团,不要轻举妄动。
事后,袁世凯又和李熙及金允植个别做了交待,提醒他们注意一些事情。临离开时,他又对大院君面授自保之策。告诉他遇到难处可找金允植,说自己已将他的安全托付给了金允植,金允植也是最值得信任之人。
安顿好大院君李罡应后,袁世凯见好就收,很快返回天津复命。
李鸿章听完袁世凯汇报后,非常满意,对袁世凯更加器重。袁世凯回天津不久,李鸿章上奏朝廷,把袁世凯这次赴朝送大院君的事迹,又大大吹捧了一番,正式提出派袁世凯去朝接替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
为了有相对应的身份,也为了对袁世凯这些年功勋卓著的褒奖,“拟请以知府分发,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同时赏加三品衔。”
在袁世凯护送大院君李罡应去朝鲜前,他的堂叔袁保龄已经知道李鸿章的打算。他曾嘱咐袁世凯不要接受。他认为袁世凯没有功名,是个白帽子,在文官的位置上,干不出什么名堂。袁世凯的发展还得在军中,效命沙场为国立功。即可为自己争取好的出身,也能光宗耀祖。
但是,袁世凯如何能听得进去。升为知府,成了三品大员,又出使朝鲜,这是何等荣耀的事呀争都没地方争去,甚至做梦都梦不到的事,落到了自已头上,怎么能推辞呢精神不正常吗
在家的时候,他和他二姐的关系最好,也和其二姐的联系最多。他的这种得意心情,在给他二姐的信中得到了充分显露:“此次东渡,往返不及一月,事虽棘手,却无贻误。本拟在內地谋事,而无如诸王大臣及中堂李鸿章均坚使弟赴朝鲜充四等公使,亦小钦差局面。而向来公使和钦差在属国无兵,亦名为驻,敬重之词也。弟年少识浅,不料蒙太后留意,诸亲王、军机大臣、中堂推重,如此知遇,更有何言从前带兵身任战事,故危险。此时作使臣,无人能害使,何险之有今日时势,唯出使尚有出头之日。带兵操练又无战事,将何由名达天听也。弟年未三十名扬中外,大臣推重,九重垂青,亦大喜事。”
一个没有任何功名,年不过三十,也没有什么从政的经历,享受知府待遇,成为三品大员,在那个时候,恐怕还真找不出第二个。
袁世凯此刻的意得志满,也应该是不足为怪的。
一月十五日,袁世凯再次到朝鲜。与陈树棠办理了交接手续,走马上任。此次,再来朝鲜,袁世凯可是今非昔比,一跃成为天朝的使臣。
他的确切身份是:“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也称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这名头听起来就很吓人,但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抵制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图谋。
为此,李鸿章还专门给高宗李熙写了封密信,嘱咐李熙:“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务,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之指袁世凯商榷,必于大局有禆。”
这样一来,袁世凯可不像上次自做主张搬进皇宫那次,而是名副其实成了不叫监国的监国。
袁世凯本来就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没权的时候还挖空心思抓权,又了权就更善于利用了。
李熙本就软弱,遇事也没主意,什么事都想先听听袁世凯的意见。袁世凯也不客气,什么事都想管,什么事都愿意管。时间长了,在朝鲜的群臣中不可避免的引起各方面的不满和非议。
特别是闵妃集团,见到自己日益被边缘化,自然不会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