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说着叹了口气,看他的面部表情,与其说是叹息,毋宁说是兴灾乐祸。
赵秉钧趁机说:“天下大乱,除了宫保出山,谁人能扭转乾坤”
袁世凯赶忙制止,说这话可不敢乱说,他自己已经是处江湖之远的山人,国事已是身外之事。
袁世凯嘴里这样地说,心里可不是这样地想,他预感到自己应该是重出江湖了。
接下来的几天,他几乎不离电报室,密切关注着各地的消息。
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后,差人带着一大笔银票,去孝敬内阁总理大臣奕劻。这个时候为什么送银子,奕劻当然心知肚明。
袁世凯知道奕劻不会让他失望,满怀信心地静候佳音。
革命党人攻下武昌,瑞澂、张彪弃城逃走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清廷一片慌乱。
经过一番研究,十月十二日,清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率陆军两镇赴武昌镇压起义,湖北军队及各地赴援的部队也都归荫昌节制。同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军舰,会同长江水师往援。
下令将瑞澂革职留任,暂署湖广总督,戴罪立功。
荫昌虽在德国学过军事,但从未带兵打过仗,无作战经历,没有调兵遣将的实战经验。
由于陆军部未直接统辖一兵一卒,于是他向载沣请旨,命军咨府正使冯国璋为军统,抽调已赴直隶永平参加滦州秋操的吴凤岭所辖的第四镇、王占元所辖的第二镇第三混成协、李纯所辖的第六镇第十一协这些北洋主力,新编为第一军。
因见征讨军武器精良且训练有素,荫昌并未把武昌的事情看得很严重,他认为大军压境,平叛将指日可待。
当他率全体幕僚在北京西车站登车南下时,邮传大臣盛宣怀追至车上。将汉阳地图一纸面交荫昌,并请下令前线军官,进攻汉阳时保护铁厂使少受损失,即赏银十万两。
盛宣怀下车告别时,荫昌曾豪情满怀地对他说:“你就预备赏钱吧。”
但到了真正排兵布阵、行军打仗的时候,荫昌才知道自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什么准备没有就急于出兵,粮饷、弹药等物资短时间内亦难以筹集和调拨,入鄂的先头部队因等候弹药,无法向前推进。更头痛的是,所带北洋军因袁世凯经营多年,从上到下,只知有袁世凯,而不知有他人,荫昌根本指挥不动。
没有袁世凯不行,这正是袁世凯最需要的。
武昌起义在把朝廷搞得人心惶惶的同时,各国列强也在担惊受怕。他们不知道武昌起义的宗旨,担心还和义和团一样,对外国人不利。
为了保住各自在华利益,他们一方面把军舰开进长江水面,表面上打出了严守中立的旗号,其实是在监视革命党人。
另一方面则积极的为清廷出谋划策。
刚刚收到袁世凯银票的奕劻和列强的联系紧密,应该是他跟列强暗示了什么。而袁世凯也确实为列强所看好,被寄予厚望。
于是,各国公使和各方代表几乎异口同声地呼吁:启用袁世凯。
英、法、德、美四国银行的美国代表司戴德和法国代表贾思纳都发声:“清廷必须选用铁腕人物,力挽狂澜,推动宪法改革,叛乱失去了矛头,就不难粉碎。”
银行方面强烈要求:“必须要有袁世凯这样的人来保证政府的稳定。”特别强调:“袁世凯在训练新军方面做过许多工作,他是制止叛乱,召唤回不忠诚的军队,以及同起义首领中的某些人达成协议,化解危机的唯一人物。”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本就是袁世凯的好朋友,自袁世凯被开缺后,一直在为袁世凯鸣不平,这一次叫得最凶。
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建议公使们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就重新启用袁世凯而对清廷施压,获得了驻京公使团的一致赞成。
美国还亲自派人,如宫觐见,用命令的口气,要求清廷:“不要任用袁世凯做一个寻常的高级官吏,而是作为朝廷的顾问和皇权的执行者”
清廷的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本就与袁世凯交情极深,一有机会就替袁世凯说话。这一次见机会难得,一起给载沣施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