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1 / 2)

具有深意的是,这处理善后的首个借款,并不是为北京政府自身,而是为南京临时政府提出的。

在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刚刚一星期,他的度支部副首领这是当时的称法周自齐找到四国银行团驻京代表门上,说南京政府需银七百万两,其中二百万两为急需,要求四国银行团紧急提供帮助。

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在孙中山主持下仍在执行职务,包括也在向外国谋求借款。袁世凯的出发点是尽快以北京政府取代南京政府,如果他能找到钱给它用,那自然就可提高他的地位,进而证明他的全国性政府能为南京解决问题,南京临时政府也就没必要继续存留下去。这笔钱如用于遣散南方军队,会对他更有利。

对各国列强及其金融资本来说,清朝既已退位,中国南北两方已走到一起,则保持中立包括金融中立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它们心目中的“能负责任的中国政府”即将由袁世凯建立起来,对这样的政府,它们是乐于帮助的。加之由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内部及列强在华争夺的形势的变化,已使原定一九一二年春发行的币制实业借款不可能发行,因而四国银行团也有承揽对华新贷款的欲望。

在此情况下,四国银行团接受了袁世凯政府的要求,于二月二十八日由汇丰银行经手,付银二百万两给南京临时政府作军政费用。这是四国银行团给中华民国的第一笔垫款,它也为接下来的善后大借款提供了契机。

当借款在谈判之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插曲。三月十四日袁世凯同另一个国际财团,签订了一项一百万英镑的借款合同,于是在四国银行团与袁之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另一个财团渊源于一九一一年初,当时俄国指使俄亚道胜银行去组建一个同四国银行团竞争的机构。俄亚道胜银行网罗了一些与四国银行团无关的英、法、比资本,于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四日正式组成这个国际财团。它刚一成立,就由华比银行出面向袁世凯承揽了这笔借款,常被称为比国借款。

合同规定借款利息五厘,九七扣,签订合同十五天后付款。中国以通常岁入以及京张铁路的净利和财产为此项借款做担保,并同意给该财团以出借一千万英镑的优先权。

整个说来,这笔借款的条件比较温和。袁在急切地向四国银行团告贷的同时,又悄悄地搞成这笔交易,显然是想使借款来源多元化。

这项借款的谈判开始于该财团成立之时,二月二十日已订立了草合同,可见袁政府的本意并不是以此项借款与四国银行团抗衡。

但这个借款合同签字于三月九日,是袁世凯复函四国银行团同意给以垫款及借款的垄断权之后,这就把袁政府自身置于矛盾的境地。

四国银行团一得知比国借款的事,立即责袁政府“不守信用”,停止垫款及谈判;有关四国的公使也于三月二十五日就借款提出抗议。

事情的实质是:比国借款抢了四国银行团一部分利益,而且合同中没有规定对借款用途实行监督。这对四国银行团刚制定的对华借款条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是它们必须要加以破坏的。

初时袁世凯政府还要为自己辩解,并坚持自己的立场。唐绍仪这时他已担任袁的内阁总理甚至在上海与华比银行再次次商定,该财团再垫款二十五万英镑连前一次总共付款一百二十五万英镑。但唐绍仪终究经受不住四国银行团及四国的压力,回到北京后不得不为比国借款一事亲自向四国公使道歉,进而通知这些公使,决定废除比国借款合同,要求四国银行团恢复关于借款的谈判并支付垫款以应急需。

后四国公使同意命四国银行团代表恢复谈判,一场风波才告平息。

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夜至二十七日凌晨,袁世凯派国务总理赵秉钧、外交总长陆征祥、财政总长周学熙为全权代表,在北京汇丰银行大楼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作最后的谈判,签署了二千五百万英镑的中国善后借款合同。

合同二十一款,另有七个附件,二个附表。规定:借款总额为二千五百万英镑,年息五厘,期限四十七年;债券九折出售,扣除百分之六的佣金,净收入二千一百万英镑。

借款指定用途,扣除偿还到期的庚子赔款和各种外债、遣散各省军队、抵充行政费外,仅余七百六十万英镑,而到期归还本息竟达六千七百八十九万英镑。

借款以中国盐税、海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所指定的中央税项为担保。特别条件是:今后未经银行团允许,不得向他国借债。

由外国人参加盐税征收,在审计处设华、洋稽核员,凡关于借款款项之领款单须有华、洋稽核员会同审核,签押后方可提款。中国政府在北京设立盐务署,由中国总办一员、洋人会办一员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