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1 / 2)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萨孟武、何炳松等十位教授发表了化建设宣言。十教授宣言分为三个部分,即“没有了中国”、“一个总清算”、“我们怎么办”。

在“没有了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中国了。”意思是说,化生态已经呈现整体性、根本性的坍塌与崩溃,化提供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所维护调护涵育的中国人了。作者们认为“钻进古人的坟墓”的人指复古派和“抱着欧美传教士的脚”的人指西化派寻找化出路的结果已然证明同样是失败的失望的,而且使中国人更苦闷更迷惘。因此中国之局势仍然是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但“化的领域中是消失了”,因为中国已经失去了自己在政治形态、社会组织和思想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征。所以,“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而要使化建设”,“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阅过去的中国,把握现在的中国,建设将来的中国。”

在“一个总清算”这部分化的历史行程和现实境况做了一个大体概观与评价,认为化在汉代以后就因循守旧、停顿不前了。直到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巨舰大炮才使中国人觉醒,并先后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以及孙中山的“革命运动”。作者们认为,“洋务运动”纯粹是对西方的技艺模仿,“维新运动”纯粹是对西方的政治抄袭,都是“中体西用”理论的见解与实行,是对中国皮毛的、改良的方法。只有孙化运动之后新觉醒的中国人的努力下取得政治改造的成功,使国家有机会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建。但在文化建设上中国人却还是一片茫然无所举措。复古派的错误在于忽视了历史不能重演也不需要重演;西化派含模仿英美派即自由主义派、模仿德意派即法西斯主义派、模仿苏俄派即社会主义派的错误在于忽视了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作者们还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各种主义思潮表演的舞台与拼杀的战场,而其背后却是都有国际文化侵略势力的魔手。

在“我们怎么办”这部分化建设”的五条原则和三个方法。五条原则化建设应注意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第二条是既反对复古也反对非古,主张对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条是以化,但反对盲从的全盘西化;第四条是化并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第五条是进行“化建设”的目的并不是要放弃大同理想,而是先建设和整合中国以便更好地促进世界大同理想的实现。五条原则可以概括为:“中国是既要有自我的认识,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闭关自守的度量,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决心。”进一步说,就是“不守旧,不盲从”。不守旧就是反对全盘复古,不盲从就是反对全盘西化。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化建设”应采取“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即“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来进行。

作者们在宣言的结尾表示,只有根据这些原则和方法,才能“使化的领域中能恢复过去的光荣,重新站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促进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劲最强的生力军。”

十教授的宣言发表后,引发了学术界持续一年多关于全盘西化与化争论。许多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对宣言的一些见解进行批评和质疑。

3月21日,胡适作试评所谓“,对十位教授发表的如下:

新年里,萨孟武、何炳松先生等十位教授发表的一个化建设宣言,在这两个月里,很引起了国内人士的注意。我细读这篇宣言,颇感觉失望,现在把我的一点愚见写出来,请萨、何诸先生指教,并请国内留意这问题的朋友们指教。

十教授在他们的宣言里,曾表示他们不满意于“洋务”“维新”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见解。这是很可惊异的因为他们的“化建设”正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新式的化装出现。说话是全变了,精神还是那位劝学篇的作者的精神。“根据中国本位”,不正是“中学为体”吗“采取批评态度,吸收其所当吸收”,不正是“西学为用”吗

我们在今日必须明白“维新”时代的领袖人物也不完全是盲目的抄袭,他们也正是要一种“化建设”。他们很不迟疑的“检讨过去”,指出八股,小脚,鸦片等等为“可诅咒的不良制度”;同时他们也指出孔教,三纲,五常等等为“可赞美的良好制度,伟大思想”。他们苦心苦口的提倡“维新”,也正如萨、何诸先生们的理想,要“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

他们的失败是萨、何诸先生们在今日所应该引为鉴戒的。他们的失败只是因为他们的主张里含的保守的成分多过破坏的成分,只是因为他们太舍不得那个他们心所欲而口不能言的“中国本位”。他们舍不得那个“中国本位”,所以他们的维新政纲到后来失败了。到了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帝制推翻了,当年维新家所梦想的改革自然在那大变动的潮流里成功了。辛亥的革命是戊戌维新家所不敢要求的,因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岂不要毁了那个“中国本位”了吗然而在辛亥大革命之后,“中国本位”依然存在,于是不久大家又都安之若固有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