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军再次开拔的命令传出,游骑营除了三百将士继续向西行以外,其余的便负责大军的前出警戒和敌情探测,剩下的则跟随大军前行。
而嬴牧和胡涂他们剩下的人便与陷阵营一起出行,陷阵营的三十人也交给了嬴牧和胡涂,现在他们这个标约莫近五十人的样子,不过毕竟是刚调过来的,所以众人之间的默契并不够,这种事情只能交给胡涂去在一路的行军之中进行讲解游骑营的作战方式了。
按嬴胜的说法,这三十人,战后可是要归还他几个人的,可不是一股脑的给你们游骑营,说直白点,这又是两个老狐狸之间的交易了。
而嬴牧并没能与胡涂他们一起在后方潇洒,而是被两只老狐狸叫在了身边。
按他们的话说就是“你自己都是一个新兵蛋子,对于游骑营的作战方式讲解,胡涂才是最为合适的,你小子就跟我们在一起就可以了。”
这条小道并不是人为修建的,是山中的野熊之类的猛兽蹚出来的,像这样的路,在陇西高地之上比比皆是,而小道的外侧则是深涧悬崖,这条深涧是渭水的一条支流,故而大军的行进方向并不是向西,而是向北而行,约莫十二三里之后便转向西而行。
小道之上到处都是乱石和突出的树枝,大军行进过程之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清理。
虽然只有二十余里,但是要在三个时辰之内就要走出山路,还是极大的一个挑战,前提还是一路之上都是极为顺畅的情况下,否则极难完成。
还好如今是秋季,没有那么多的雨水,不然的话一路上的变数将会更大。
这一路走来,嬴牧是能不开口说话就尽量不开口,但是却听到车宣和嬴胜之间的对话,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卖了,也知道了一些辛秘。
聊到兴起之时还将话题转移到嬴牧的身上,二人关于用嬴牧来做买卖的细节啊之类,很明显,这会儿两人有空了,开始真正的讨价还价。
一人觉得买贵了,不干,一人觉得卖便宜了,你不干,我还不想干呢。
各种扯皮与谈条件。
嬴牧的心里那是听得一个腻歪,当着自己的面卖自己,都不带躲一下的那种,比之前还要过分。
至于辛秘,就极为有意思了。
原来陇西大营也不是真正的铁板一块,里面分布着老世族,变法新贵,宗室等等,其中宗室和变法新贵暂时是属于一派的,不会相互拆台,之前也听白休说过,但是并没有二人说得那么详细。
就比如派往犬丘的荒、雍二营便是老世族所掌控的,或者说校尉到百夫长均是老世族的人,雍字营的校尉孟,名叫孟行,荒字营便不用说了,白樘。
这二人均是来自孟西白三族的封地,郿县。
而郿县的白氏和白休的白府完全是两回事,白休的阿大是被白氏逐出之人。
再比如,车宣所在的子车氏,便是跟随穆公鏖战犬戎的主力大军,而嬴胜则是属于嬴氏大宗,也就是国君他们那一脉的,而嬴牧则是嬴氏的小宗,换句话来说,祖上属于嬴氏的庶出,嬴牧的大父当时已经到了流浪街头的地步,还得先君当年路过雍城,对于嬴牧大父有些眼缘,才带走嬴牧的大父的,也是那时候,嬴牧这一支才有了前将军府。
这些都是嬴胜说的,至于出处,嬴胜也并未提及。
嬴牧直到这时才明白当年自己的大父为什么说我们只是姓嬴而已。
这些嬴牧都是不知道的,然而他家和白曦家的情况都相差不大,都是自行开创了一支出来。
听到这些从未听说过的辛秘,嬴牧还是觉得极为有趣的。
“老车,我有一个疑惑,当时的计划是白樘和你直插涿原,为啥到后面又换成我了”
“自然是涿原比犬丘好打啊,更容易得军功啊。”
“骗骗三岁小孩还可以,骗我就算了吧”
“我也不知,想来自有大将军的道理吧。”
“嬴牧是了,大将军是担心有人对这小子下黑手,比如今天的这一战,若是晚上一刻钟,也无迹可行啊。”
嬴胜说完与车宣对视了一眼,二人都没有再言语,而是相视而笑。文網
嬴牧跟在二人的身后,自然也能听到二人的对话,虽然之前白休已经跟他说过,但是极为隐晦,那这二人的对话就很是直白了。
嬴牧心中不免开始警觉起来,对于荒字营和雍字营两支大军的警觉,看来陇西大营也并不安全啊。
同时嬴牧也有了另外的想法,白樘或许不能动,但是雍字营的孟行可以想一想了,仇得慢慢的报,那就先从这个孟行开始了。
正在嬴牧思索之间,前方便传来了声音。
“嬴牧,你记住,现在你只是一个小小的标长,即使有通天的本事,你也不可能翻起任何的浪花,那些有的没的念头就不要有了,若是你想安心的成长起来,那么就得学会隐忍,不然以后的麻烦会更多,你应付不了的。”
这是车宣的声音,很平淡,也很冷漠,或者说这是一个事实。
“秦国,无论如何都得是铁板一块,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有,你姓嬴,你很聪明,应该懂的。”
嬴胜的话语之中透露出来的便是不容置疑了。
嬴牧并没有反驳什么,或者说根本无从反驳。
以至于他一度怀疑,二人都是故意说与他听的。
虽然嬴胜开始之时有些疑惑,在得到车宣的肯定之后,便没有了这个疑惑,而是想清楚了其中的关节点,甚至为什么白休改变计划让他和车宣同行。
就连嬴胜让他去陷阵营,也可以说得通了。
自然是看中他的能力,而且还是姓嬴,前将军嬴无忧之子,他的侄子,他想要给他更大的施展空间,也尽可能培养他,让他快速成长起来,让嬴氏在军中的地位和根基更加牢固,这是私心也是公心。
“多谢两位叔父的教诲,嬴牧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