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同小异的死法(1 / 2)

短暂的缓和后,元博定下心神,对崔三说道:“干活!”</p>

崔三点了点头,随即从背在肩上的一个木箱子里取出两块画板和朱笔,画板上贴着一张纸,将其中一块交给慕容海后,道:“慕容大人,只能由我们两个代劳了。”</p>

慕容海见状,俨然明白崔三的意思,伸手接过。</p>

大理寺查案有既定的规程,第一步便是记录现场。</p>

古代没有相机,记录现场只能依靠人力画作。</p>

一支满编制的小队,应该配备有画师、仵作、药师、录事和护卫,总共五人。</p>

左丞满编十人,便可分成两支小队。</p>

画师的首要职责便是记录现场,原本是张余担任,但她如今已经涉案,只能让崔三代劳。</p>

案发现场肯定会留下凶手的蛛丝马迹,但这些线索不会永远存在,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都可能让线索消失。</p>

为求速决,让慕容海一同做现场记录,便是要追赶时间。</p>

三人给靴子套上一个白色布袋,以免留下自身的脚印后,相继步入书房。</p>

此时已经入夜,书房中的所有烛灯都被点燃,尽可能地驱散所有阴影。</p>

在两人执笔记录现场的间隙,元博绕着慕容秋山的尸体走了一圈,但并未有任何动作。</p>

尸体身上缠绕着无数钢丝,连接在横梁上,关节处插着钢针,以保持着现在的跪姿。</p>

单从外表上看,并不能确定慕容秋山致死的原因。伤口太多,无法目测出哪一处创伤先导致他死亡。</p>

只能等仵作前来验尸后,才有最终的定论。</p>

书房内的摆设并没什么特殊之处,与大多官宦人家的布局大同小异。</p>

左侧幕帘之后有一张书案,案上文房四宝俱全,想必是慕容秋山平时写诗作画所用。</p>

地上掉落着一支墨笔和几张散乱的纸,元博走过去捡起来一看,发现纸上印着浅浅的墨迹,顿时便引起了他的警觉。</p>

纸上的墨迹零星,却也能大概看出某种轮廓,显然是从上一张纸上印下来的。</p>

慕容秋山身为太傅,当是文采渊博,行文写字极为规章,又怎会轻易让墨迹“复印”?</p>

古人的纸张简陋,在两张重叠的纸上写字,墨水笔迹很可能会渗透到下一张,这点连初入学堂的小生都懂。</p>

慕容秋山也是当代文豪,又怎会犯此错误?</p>

纸上的墨迹,很可能是慕容秋山在某种被胁迫的情况下,匆忙间无意留下的。</p>

也说明了一点,凶手在杀死慕容秋山之前,先从他手上拿走了某种文书。</p>

而慕容秋山写下的文书,或许就是他被杀的直接因果。</p>

一念至此,元博将这几张带有墨迹的纸张收了起来。</p>

转到书房的主位上,元博在主位的太师椅前发现了一大滩血迹,一旁放茶杯的小方桌上也有零星点落的血渍。</p>

主位后的墙上挂着一幅春景图,下半部分却已经被削掉。</p>

从切口的平整度来看,是被某种利器所划断,且下手恰到好处。</p>

仅仅是将墙上的画削落,而未在墙上留下痕迹。</p>

一幅挂在墙上的画,以利器削掉下半部分,却未曾触及墙体。</p>

可见,下手之人定是会武,且武艺还不一般。</p>

至少在力度掌控上,炉火纯青。</p>

而画作被削落的部分并没有被拿走,凶手的目标不在此画上。</p>

以所见的痕迹来看,这里或许才是慕容秋山的第一死亡位置。</p>

凶手先是逼迫慕容秋山写下了某种文书后,回到主位上,再一刀斩下他的头颅。</p>

慕容秋山身死倒地,留下了一大滩血迹,头颅掉到身旁小方桌上,继而滚落。</p>

之后,再以钢针、细丝固定住尸体,摆出“提头奉上”的姿势。</p>

元博深思着,脑中不断模拟出慕容秋山被杀的过程。</p>